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说来听听,听听来说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作为老师,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熟悉——

 

低年级的课上。PPT鲜艳灵动,老师活泼可亲,“谁来当当小老师?”“谁会读读这句话?”小朋友们举手如林,有的甚至忍不住站起来,答对的小朋友获得老师的各种表扬以及同学们艳羡的目光,没等下一个问题出来,立即是一片“我我我~~”,师生都极其投入,可你却觉得吵吵嚷嚷,听不出所以然;

 

中年级的课上。小组活动早已井然有序,四个或六个小朋友围坐一起,头碰头嘁嘁喳喳好不热闹,可走近细听,却发现他们要不各说各话,要不聊着其它,等到全班汇报,站起来回答的依然只是自己的想法,刚才的讨论基本无效;

 

高年级的课上。许多孩子早已习惯性沉默如斯,习惯于看少数孩子口才惊人,侃侃而谈。但常常老师要忍不住要打断滔滔不绝者,因为不少学生面对长篇大论已呵欠连天左顾右盼。

 

作为老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公开课上,当学生答非所问时,你心急如焚,恨不能打断他;当学生口齿清楚地说中你的预设时,你立即点赞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家常课上,虽没有人掐你的秒表,你却依然期待着标准答案,有时学生犹犹豫豫唯唯诺诺便立即打断,“请好好想一想,一会儿再回答”,等到铃声响起口舌发干,才惊觉这孩子再也没有了“一会儿”;


无论公开课还是家常课,你一定会看到少数学生总是那么活跃,他们能很好地提取和梳理同学发言、老师的观点,进而提炼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甚至几个孩子就能形成小小的辩论会,你来我往争锋相对,不时有精彩的言论惊艳课堂;但是,也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讷讷不善言,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闷葫芦”,从不引人注目,仿佛被人遗忘。但等到考试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口若悬河的孩子,常常考不过那些安安静静的孩子。


面对这一怪像,你是否很纳闷:为什么这些“闷葫芦”,成绩却要比活跃分子要好?


更让人纳闷的是:作为老师,我尽心尽力教书,教生字,教朗读,教作文,教小说散文说明文,教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教顺叙插叙倒叙,数不清的教学点,教不完的知识点,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我们很忙,常常把课上到拖堂,一到期末,更是卷子满天飞,改不完的错题,讲不完的题单,直到头昏眼花喉咙嘶哑。但是看到考卷,我们还是会一遍遍地问学生:“我都讲过无数次了,你们怎么还是错了?”


是啊,“都讲过无数次了,怎么还是错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听,被长期忽视与轻慢。

问题,出在忽视了“倾听”习惯的养成上。


其实,无论何种版本什么内容,也无论教学手段如何与时俱进迭代升级,语文的根本任务都不变,无外乎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被排在第一位。这是为什么?是说着顺口,还是习惯使然?


“聪”字左边是个“耳”,耳朵是接收信息最重要的器官。婴儿学习母语,主要是通过耳朵的倾听习得语言的。


小时候,家穷,买不起课外书。我孩提时代的文学启蒙,是靠耳朵完成的。生产队里,卖梨膏糖的先生,靠说书的方式,吸引我们,讲了一个半小时精彩的故事,最后卖点梨膏糖。为了明天晚上能继续听,我们会自愿掏钱买他的糖。常常听着听着,脑子里不断勾画故事场景,一切栩栩如生。


听,埋下文学种子,感受母语音韵,形成敏锐语感。


儿子两岁半,能够把《海的女儿》原封不动地讲述下来。原来,在他半岁开始,我们就给他听录音故事,一盘录音磁带,反反复复地听,听着听着,他就记住了全部内容,几乎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


安静地听,完整地听,母语学习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到了学校,我们的语文课,却不再重视听,提问——讨论——回答——朗读——练习……就是没有“听”啥事儿。


也许老师觉得听的能力与生俱来,受天赋,受环境,还有性格的影响,再加上几乎不可测试,所以常常忽视与轻慢“听力“训练。这样的忽视与轻慢,却往往把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给丢了。


因此,我们说“听”既然作为语文的一种重要能力,应该可以且必须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沟通能力,甚至思维水平,应该有着紧密的相关。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提到:“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静悄悄的革命》是课程的革命,佐藤学教授在深入一线20多年后,希冀构建一种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单纯地师生之间教与学,或者简单的小组合作,而是生生之间能成就对话性深度学习,这的确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课堂结构的革命,但是它的第一前提就是建立“互相倾听的关系”。

 

有效的课堂教学,当从教师和学生互相倾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是否能真正专心、耐心地听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前文提到的,面对那些说话结结巴巴或者语无伦次的学生,师生的倾听姿态,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语自信和学习状态。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听”归为语文能力之首,是有道理的。会听,是会读会写会说的基础。甚至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叶圣陶文集》)会听,就是专注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会听,就是会梳理别人话语中的重点;会听,就是会让不同的想法和自己交流,或共鸣,或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因此,在抱怨“我都讲过很多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的时候,我们不妨这样问问自己——

 

无数节语文课中,我有无上过这样一节或几节课(或者课中的某个环节),专门教学生如何“倾听”?

 

无数节语文课中,我有无有言传身教,蹲下身来,真正认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如果没有,那么,你便找到了原因。



说,成为少数人的霸权。

听,是一种被动的交流,说,是一种主动的交流,两者共同构成语言活动。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非成熟,常常在自己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得以梳理和总结,甚至,会通过说,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次呈现并加以完善。而写,不过是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在生活中,我们当然知道会表达的重要性,毕竟这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最重要的方式。就如托尔斯泰所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但是我们同样知道,说的能力和自身的修养、文化水平并不是一致的。所以现在小主持班、演讲社团、口语与交际课程才会如此受重视。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足够的锻炼,长期的锻炼才会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坚持。说的能力养成,同样需要大量的机会和时间。

 

上课“开口说”的机会,常常被反应灵敏擅长表达的孩子们“霸占”着,更多的学生不过是他们思维和语言的被动接受者。我们的课堂,常常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学生“讲群口相声”地方。大部分学生,整节课,都在装出专注听的样子,陪着少数尖子生听课。这种陪听,常常因为没有学习任务的反馈和教师的可视化检测,导致大部分学生处于梦游状态。

 

所以,我常常觉得孩子们真的很不简单。因为。他们要从老师啰啰嗦嗦的话中梳理出重点,自己却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专注力。


因此,在我们埋怨孩子们学习效率低下的同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无数节语文课中,我是否让孩子们带着必须完成的明确任务,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读、说、写),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或者集体中展现出来?

 

在无数节语文课中,我是否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想想,说说“或者“想说就说”?


在无数节语文课中,我是否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有1-2次机会,在小组或者班集体内“想想,说说”?


如果没有,那么,你便找到了改进办法。

 


听与说,其实是广义的阅读。

“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我们也能说,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不值一提。真正的阅读能力其实是就是一种思考的能力以及在思考的过程中与人交流,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思考的能力。

 

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对于成熟的阅读者,安静地阅读,与书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甚至与自己对话,自然是愉悦的体验,美妙的感受。但对于孩子而言,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还在提升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习与书本、与作者对话,与那么,我们可否这样说,倾听和交流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当我们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时,就是在“阅读”,阅读一个人的思考;我们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时,也是一种“阅读”,边表达,边阅读自己的思考。所以当我们在让学生大量地各种阅读时,也应该知道,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倾听和交流,可以促进阅读走向深入。

 

语文课向来重视“读写”而轻“听说”,其实语文能力四位一体,没有好好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就无法要求他擅长交流和表达;如果学生不会“听”也并不会“说”,那又怎样能通过交流去提升他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然有丰富的内心,必然会用心倾听这个世界。

 

也许,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候,可以少一些狂轰滥炸的问题,少一些形式繁多的阅读单,少一些教师的舌灿莲花,多一些对学生说,“说来,听听;听听,来说。”


如此,甚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